点赞天台这位流动党员不忘初心
发展不忘党情 致富不忘乡亲
30年前,吴武军背着行囊离开家乡,那时他的理想是“洗脚上楼”,过城里人的生活。
绕了半个中国,如今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,却又放弃优越的生活,回到起点,脱下皮鞋下地成了他的新追求。
在他看来,无论身份如何变换,初心不能改:发展不忘党情,致富不忘乡亲。
1994年在上海落脚后,吴武军很快就成为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党组织——天台驻上海流动党支部的一员,并随着流动党委的成立,逐步成长为虹口支部书记。
在服务创业地的同时,离乡几十年的吴武军一直寻思着如何服务家乡发展。
2016年底,吴武军回家走亲戚,当时有人提到创旗村在搞香榧认购认种活动。到达山村后,双方相谈甚欢,热情的村干部带着客人山上一转,已是傍晚。吴武军当晚留宿山村。
那一晚,吴武军沉浸在乡村田园气息中,睡得特别香。次日一早,他在鸟鸣涧唱中醒来,他顿生念想,今后要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,为村里做点事情。
得知吴武军有这样的愿望,村干部赖在超大喜过望。
这个年近六旬的干部很有头脑,他看到村里劳动力大量外流,便成立合作社,搞香榧种植来强村富民。
当时,村民种植香榧面积约200亩,逾七年时间尚无一分产出。赖在超每年单银行利息就要六七万元,加上还有大量的人工、肥料等支出,他已不堪重负,村民们也急了。吴武军原本只想结个亲、扶一把,得知村里现状,他已无法置之度外。
面对乡亲们急切的眼光,吴武军沉思片刻后拿定决心:“这个富民产业要继续搞下去,有什么困难我来承担。”他当场拿出10万元定金,接手了香榧园产业。
说实在话,起初吴武军对偏僻的山村并不知根知底,毕竟它离老家有17公里的路程。他说:“当时做这个决定的确有些仓促,但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乡亲们失望。”
签订协议后,吴武军逐户兑付了村民前期在发展香榧上的二三百万元投入。随后,他上山深入调研,探寻更多的发展机会。他在看到村里大片的低效山地后说:“单是200亩香榧形不成规模,必须进一步扩大,将这些山地利用起来。”
领略了吴武军的爽直诚信,村民们都支持他继续流转土地,扩大种植。吴武军说,随着榧树的长大,今后你们干不动、走不动了,就可以参与到香榧的分红中来,这些榧林将提供你们今后的生活保障。
村民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,低效的毛竹园、荒废的茅草山被优先流转过来。垦荒、砍竹的活儿没法机械操作,人工成本很高。赖在超也替吴武军担心开支大,他说,这大片山地很耗工,但吴书记却让大家“不管怎样,要想办法开地”。
山地开荒、土地平整、土壤准备、挖排水沟渠,苗种选育、遮阳网铺设、定植造林,几年下来,吴武军的香榧园扩大到了七八百亩,但这点面积对谋划打造“香榧特色村”的吴武军来说,仅仅开了个头。
山上跑得多了,发现的机会也多。山上泉水甘甜,土酒飘香,吴武军着手酒业发展,现已取得酒坊生产资质。村里有五六十亩茶树生长在800多米的高山上,已荒废几十年,吴武军发现了荒野茶的稀缺性,目前产量不大但效益不错。
5月22日,记者在村口遇到吴武军,只见他脸庞晒得微黑,裤脚沾了泥巴,如果不是身边停着辆“大奔”,还真的看不出他是个老板。吴武军憨笑着说:“我就是个村民。”
实际上,村民早已在心中把吴武军当成自己人。赖在超说,他平时除了上海有要紧的事,多数时间就在村里,哪家哪户有红白喜事,他都主动上门看望。
住村加深了村民同吴武军的感情,而村民由此带来的生活变化,更让他们对吴武军心生敬意。今年60多岁的赖其炉在家务农,一年收入有限。现在夫妻俩的香榧园不单提前变现,而且双双变成了“打工族”,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。
创联村村庄狭长,一到晚上漆黑一片,考虑到村民夜间出行不安全,吴武军出资10多万元为村里安装了路灯。为打通村庄的出路,今年他还为村里争取了建造3座桥梁的实事项目。其实,这些都是吴武军在为该村谋划大发展的有机组成。他谋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,推动乡村景观化,打造A级旅游村。
吴武军的良苦用心,也激发着全村上下的创业激情。今年,村里决定配合项目建设,在香榧园内修建一条1000多米长的毛坯路,为今后的游步道、采摘游作准备。
入驻山村创业,吴武军并非一人在战斗。他带领虹口支部与村里签订了为期10年的结对帮困,每年出资3万元,用于村里的发展和帮扶。在上海的其他支部也经常到村里开展活动,为山村带来了活力。